当前位置: 首页 > 综合

【高质量发展蹲点调研采访】牛蹄关 山之骨

日期:2023-08-17 09:58:48 来源:多彩贵州网

安顺幺铺镇东南,有个村子名叫牛蹄关。土得掉渣的名字,却有令人惊艳的内涵。副镇长伍永双告诉我们,牛蹄关是阿歪寨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,“可以看作阿歪的升级版”。


(相关资料图)

牛蹄关绝非浪得虚名,既得到文化基金的加持和青睐,又得到文化大家的偏爱,还有成群结队暑期研学学生和企业家的追捧。小小的村子里,有顺山势而建、设施一流的宾馆,咖啡馆,又有“声色俱佳”的声音博物馆、蜡染现场演示馆。而其中,“镇村之宝”,当属《山骨》博物馆。戴明贤先生的墨宝、顾久先生的题字,只是这个浓缩了贵州历代先贤的一个“小引”。

“石留海迹,岩开驿路。牛蹄竟扼雄关。绣岭腾云,幽泉逸响。参差碧树青山。”走到村口,石碑上的袁本良先生《咏牛蹄关词一首》,恰如其分写出了牛蹄关的天赐美景。

地处两山之间的一个垭口,从前滇黔两地交通关隘。当地老人说,在山巅的平地上,有一处巨大的牛蹄形状凹凼,村子因此得名。《安顺府志》里记载过的烽火墙,经历史洗礼,残留在青龙山顶,历久弥新。

走在这个面积仅1.0平方公里的村子里,我们碰到了几波到此研学的大学生,村子人气旺盛。“每年暑期,每天都有研学实践团队来到牛蹄关,通常会住在这里一段时间,感受村寨文化、了解贵州历史。”牛蹄关项目策划、创意负责人及文化志愿者戴洪介绍到。

来到村中民宿,进入一个房间,发现一则家训挂在墙上。“这是利用村民以前的老旧房屋改造而来,村民家中的物件,我们觉得有意义的都会装裱挂在墙上,或者摆放在屋子内,供住客参观。”娟秀的字体,书写方正家书,让人不禁感叹:安顺山民真的好有文化。

房间里设施齐全,古色古香,伴随着林间的微风和蝉鸣,住户体验良好。关键是价格很“亲民”,在这样一个恬静的村子里休息上一晚,能产生多少附加值呢?

答案是,不仅身心能得到放松,思维也更加开阔。

小小的村子里真正的宝藏,还是那一座座低调有品的小型博物馆。

掩映在山林之中,正是山骨图书博物馆。由顾久先生题写馆名,贵州知名书画家佳作随处可见。

最难得贵州历代先贤济济一堂,跨越时空,令人感佩震撼。有山之骨,有林之风,有独属贵州的气质。博物馆以呈现贵州文化为主题,内由贵州名贤馆、贵州摄影史馆、天人音画唱片馆、十万个为什么科普馆、文通乡村书局几个单元组成。漫步在贵州举人所写科举试卷、王若飞读过的书、黄齐生所撰手札、一张张摄影照片和老旧唱片之中,感受先贤留下来的气息。

蜡染博物馆,我们有幸见到非遗传承人王国英。这位“贵州名匠”正在一间宽敞的屋子里,展示着由她亲自教授技艺、当地妇女制作好的成品。蜡画、蜡染刺绣围巾、蜡染服饰和挎包......贵州处处见蜡染,只有此处最细腻。做工精细的同时又符合了现代人的审美。“我们的蜡染工坊带动了牛蹄关及周边村寨村民60余人就业,产品远销匈牙利、美国、加拿大等国家,年产值超百万元。”王国英说。

声音博物馆,让安静的游走瞬间热闹起来。穿着布依族服饰的表演师傅向立高热情迎接了我们,手中的独门绝技是勒尤演奏。勒尤,是布依族双簧气鸣乐器,它发音甜美、圆润流畅。向师傅用勒尤为我们演奏了布依族传统歌曲,并用一片树叶为我们吹出了动听的音符。通过简单的指导,游客便可以和他一起合唱了。当地布依族青年男女表达爱意的情歌,成了游客喜笑颜开的大合唱,气氛一时间达到高潮。

无论民宿还是博物馆,亦或是村里整洁的房屋,平整的道路,都不是凭空而来。都经过各方精心策划,共同努力。该村以“公司+合作社+企业+村民”合作方式,引入了外来文化资源,改造村里闲置老旧危房,通过挖掘在地文化,让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资产。牛蹄关村里有两个物件:民营企业家、爱心人士、文化志愿者筹集资金铸造的铜钟,寓意着敲响牛蹄关幸福生活的大门;村民自己出资定制的铜鼓,是布依族传统的象征。晨钟暮鼓,生生不息,正是印证了,“自助者有人助”。

牛蹄关很自信。文化赋能把乡村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融为一体,造形成了博物馆+产业的定位布局,呈现出业态丰富的田园风光+医(康)养+农产品深加工+贵州文化研学+文化民宿的综合体。

“目前,这里是贵州乡村振兴示范点,越来越多的人来到此地,感受不太一样的贵州。”安顺经开区幺铺镇副镇长伍永双说。

作者:姚梅 聂娜 编辑:王超 责任编辑:陈泽赟 终审:谭力

标签:

上一篇: 坚守岗位保障货运畅通

下一篇: 最后一页

热门推荐

猜你喜欢

市场